您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学生天地 > 书香启航 >

当“为什么”的种子在童心中发芽——“最美朗诵者” 四年级

作者:jdcxxfb 来源:未知 发布时间:2025-03-29 21:14 点击数:
        人为什么要喝水?
        为什么不能吃生的马铃薯?
        河水是怎么来到自来水管中的?……
        翻开米·伊林的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。四年级的我,第一次感受到了知识不是枯燥的公式和生硬的教条,而是厨房里沸腾的水壶、面包上发霉的斑点、夜空闪烁的星辰中隐藏的奥秘。这本书采用“屋内旅行记”的方式,将科学知识编织进日常生活的经纬中。
        伊林的笔触具有某种近乎魔法的转化力量。在他笔下,面包的发霉过程变成了微观世界的戏剧演出,水壶的鸣叫转化为物理学的声音传播课,镜子的反光演绎成光学的入门教程。读到"为什么水能灭火"那一章时,我恍然大悟——原来不是水本身有什么神奇力量,而是它隔绝了燃烧所需的氧气!
        伊林还注重引导小读者自己发现问题、思考问题。当书中提出“为什么冬天窗户上会结冰花”时,我忍不住跑到窗前仔细观察;读到"为什么洋葱会让眼睛流泪",我恳求妈妈让我切一次洋葱亲自体验。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,让知识不再是书本上僵死的文字,而成为可以触摸、可以验证的活体存在。
        《十万个为什么》对我个人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深远的。它培养了我两种至关重要的能力:提问的勇气和求证的谨慎。在课堂上,我不再满足于“是什么”,而开始追问“为什么”;在生活中,我不再轻信传言,而是养成了查阅资料、动手验证的习惯。
        合上书页,我仿佛看到年轻的伊林正俯身在苏联的某个厨房里,用孩子的语言解释着水蒸气如何举起壶盖。近一个世纪过去,这本小书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。它告诉我们,真正的科学启蒙不是要培养小科学家,而是要培育会思考、爱探索的人。《十万个为什么》如同一棵知识之树,在每个翻开它的孩子心中播下种子,随着岁月流转,这些种子终将生根发芽,长成支撑理性世界的参天大树。



 
        教师评语:翻开米·伊林的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光之门。这位苏联科普大师用他独特的笔触,将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——水龙头、炉灶、镜子、面包——变成了科学探索的起点。"为什么面包会有那么多小孔?""为什么水能灭火?"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,隐藏着伊林深刻的科学教育理念——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更为珍贵。
 

 
        (图文:小学语文教研组   编审:吕文华、陈凯、章新夏)

【字体: 收藏 打印 挑错
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校长信箱 | 会员登录 |管理登录
安徽旌德县启航学校版权所有 Copyright @ 2014 www.jdxqhxx.com
Powered by 启航学校
工信部备案号: 皖ICP备15000383号-1